✈️ Gate 廣場【Gate Travel 旅行分享官召集令】
廣場家人們注意啦!Gate Travel 已經上線~ 機票+酒店一站式預訂,還能用加密貨幣直接付款 💸
所以說,你的錢包和你的旅行夢終於可以談戀愛了 😎 💕
現在廣場開啓 #GateTravel旅行分享官# 活動,邀你來秀旅行靈感 & 使用體驗!💡
🌴 參與方式:
1️⃣ 在【廣場】帶話題 #Gate Travel 旅行分享官# 發帖
2️⃣ 你可以:
你最想用 Gate Travel 去的目的地(私藏小島 or 網紅打卡點都行)
講講用 Gate Travel 訂票/訂酒店的奇妙體驗
放放省錢/使用攻略,讓大家省到笑出聲
或者直接寫一篇輕鬆的 Gate Travel 旅行小故事
📦 獎勵安排,走起:
🏆 優秀分享官(1 名):Gate 旅行露營套裝
🎖️ 熱門分享官(3 名):Gate 旅行速乾套裝
🎉 幸運參與獎(5 名):Gate 國際米蘭旅行小夜燈
*海外用戶 旅行露營套裝 以 $100 合約體驗券,旅行速乾套裝 以 $50 合約體驗券折算,國際米蘭旅行小夜燈以 $30合約體驗券折算。
📌 優質內容將有機會得到官方帳號轉發翻牌提升社區曝光!
📌 帖文將綜合互動量、內容豐富度和創意評分。禁止小號刷貼,原創分享更容易脫穎而出!
🕒 8月20 18:00 - 8月28日 24:00 UTC+
AI機器金融時代:區塊鏈賦能非人類智能體的經濟自主
AI 需要區塊鏈嗎?探索機器金融的新可能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從內容生成到代碼編寫,從智能客服到算法交易,AI 正逐步從單純的工具轉變爲具有自主行爲能力的參與者。與此同時,Web3 領域也在積極探討 AI 與區塊鏈結合的潛力。然而,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AI 本身是否需要區塊鏈技術的支持?
當我們將 AI 視爲一個逐漸脫離人類控制、具有自主行爲能力的參與者時,我們會發現它在現有金融體系中面臨諸多障碑。這不僅僅是效率問題,更是根本的結構性問題。傳統金融體系從設計之初就不是爲機器準備的。
金融系統的人本設計與 AI 的格格不入
現代金融系統的基石是帳戶體系。無論是開設銀行帳戶、購買基金還是使用支付服務,都離不開身分認證這一關鍵步驟。用戶需要提供身分證明、居住地址證明、聯繫方式,有時甚至需要進行面對面視頻驗證以完成 KYC 審核。這些流程的核心目的是確認用戶是一個具體、可識別、具有法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然而,AI 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它沒有國籍、身分證或稅號,更不具備籤字能力或法律行爲能力。這意味着 AI 無法開立銀行帳戶、註冊公司,也無法獨立成爲合同主體或交易對象。簡而言之,AI 在現有金融體系中是一個"非人類幽靈",缺乏金融人格。
這不僅僅是哲學層面的思考,而是實際系統運作中的邊界問題。如果讓一個 AI 代理去購買服務器使用權、調用 API 接口,甚至參與二級市場交易,它首先需要一種支付方式。而任何合規的支付方式背後都必須綁定一個"人"或"企業"。只要 AI 不是某個實體的附屬工具,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行爲主體,它就注定無法融入這套體系。
區塊鏈:爲機器打開的金融之門
區塊鏈系統與傳統金融系統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不關心用戶的身分。無論你是人類、腳本程序還是永久在線的自動化智能體,只要能生成一對私鑰和地址,就可以在鏈上進行收付款、簽署智能合約、參與共識機制。
換言之,區塊鏈天生就適合"非人類用戶"參與經濟活動。
想象一個部署在區塊鏈上的 AI 模型:它可以通過去中心化存儲獲取數據,利用去中心化算力市場獲取運算資源,完成任務後通過智能合約收取報酬(以穩定幣結算)。這整個過程不需要中心化平台撮合,不需要銀行卡驗證,也不需要任何"人"介入。
這看似未來科幻,但實際上已經在一些項目中初見端倪。一些前沿項目正在探索 AI Agent 如何在鏈上擁有"經濟身分",如何爲其他 Agent 提供服務,如何自主完成交易和協調。這種"機器對機器(M2M)"的經濟形態已從概念階段進入實際測試階段。
在這種模式下,AI 不再是一個依賴人類輸入的模型,而是一個能夠自主獲取資源、提供服務、獲取收益並再投資自身的循環體。它不需要人類籤發工資單,而是在鏈上擁有自己的收入來源。
傳統金融系統的局限性
傳統金融系統之所以難以適應這種場景,是因爲它的整個基礎設施都是圍繞"人類行爲"的假設設計的。
在傳統支付體系中,交易流程需要人發起、人批準、人監管。清算流程依賴銀行間的信任和監管協調。風控邏輯關注的是"誰"在做什麼,而不是"這個程序是否穩定"。很難想象一個 AI 錢包通過人臉識別開通銀行帳戶,也無法期待 AI 模型完成對監管部門的報稅申報。
這導致所有與"非人類用戶"相關的交易,在傳統金融系統中都需要"掛靠"一個人或公司來操作。這不僅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存在巨大的責任風險:當 AI 造成損失時,責任由誰承擔?當它盈利時,稅收如何徵收?這些問題在當前體系下都沒有明確答案,而在區塊鏈上,至少我們有了技術層面的可能性。
穩定幣:AI 世界的"硬通貨"
對 AI 來說,穩定的結算貨幣比單純的支付能力更爲重要。當一個 AI Agent 調用另一個模型或購買數據 API 服務時,它更希望以"穩定價值單位"進行交換,而不是高度波動的加密資產。
穩定幣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它既能在鏈上自由流轉,又能保持價值穩定,是 AI 世界的"硬通貨"。
目前,一些項目已開始嘗試讓 AI 之間的服務調用通過穩定幣實時結算,從而形成一個無需"人爲批準"的低摩擦經濟系統。隨着鏈上穩定幣流動性的提升,AI 可以直接從任務中賺取收益,再用這些收益購買新的服務模塊或運行資源,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自治型機器經濟體。
AI 的"鏈上法人"形態:未來可期
未來,某些 AI 系統可能不再依附於特定公司或研究機構,而是以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或鏈上協議的形式存在。
這些 AI Agent 將擁有自己的資金池、社區治理機制和鏈上身分系統。它們無需法定註冊,也不在某個國家備案,卻可以服務用戶、接收支付、發起訴訟、發布協議更新,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數字法人"或"AI 法人"。
它們之間的合作與博弈將以智能合約爲基礎,以加密貨幣爲媒介,以鏈上規則爲秩序。它們之間可能沒有感情,但有激勵;沒有權利義務,但有代碼執行。
在這個過程中,加密貨幣不再是某種投機資產,而是 AI 之間信任的底層協議。
風險與挑戰:任重道遠
盡管前景光明,但我們還面臨諸多挑戰。
AI 錢包的密鑰托管、模型濫用造成的經濟損失、鏈上身分的可驗證性、跨境 AI 主體的法律適格性、算法行爲的倫理邊界,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新難題。
更現實的是,我們現有的法律系統和監管框架幾乎沒有爲"非人類行爲者"提供路徑。AI 不能起訴別人,也不能被起訴;不能納稅,也無法享有財產權;一旦失控或被攻擊,責任歸屬和追責機制都還沒有明確。這一切都需要新的法律構架、社會共識和技術治理手段來應對。
但至少,我們已經在一些先行項目中看到了希望——不是通過修補舊系統來容納 AI,而是構建一套更適配的"機器金融基礎設施"來承接 AI 的行爲。
這套基礎設施需要鏈上身分、加密帳戶、穩定幣支付、智能合約協作和去中心的信用機制。換言之,它需要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系統",而是 Web3。
結語
加密貨幣的發展,最初是爲"沒有帳戶的人"服務,比如被金融系統排斥的羣體、國家和邊緣行業。如今,它可能成爲"沒有身分的機器"參與經濟活動的唯一選擇。
如果說傳統金融是爲人類社會構建的金字塔,那麼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或許正在構建一套"爲機器準備的金融地基"。
AI 不一定非得擁有權利,但它必須擁有可操作的經濟接口。而這,恰恰是區塊鏈最擅長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