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獨家活動: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4,000 枚 $PUBLIC 獎勵池!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PUBLIC)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可爲分析、教程、創意圖文、測評等)
添加話題: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如質押記錄、領取頁面等)
🏆 獎勵設置(總計 4,000 枚 $PUBLIC)
🥇 一等獎(1名):1,500 $PUBLIC
🥈 二等獎(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獎(5名):每人 200 $PUBLIC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相關性、清晰度、創意性)
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
📄 注意事項
所有內容須爲原創,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
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
扳手攻擊來襲:加密富豪遭綁架 保護資產刻不容緩
區塊鏈世界的陰暗面:加密用戶遭遇的"扳手攻擊"
背景
在區塊鏈這片暗黑森林中,我們常常談論各種鏈上攻擊、智能合約漏洞和黑客入侵事件。然而,越來越多的案例正在提醒我們,威脅已經從虛擬世界蔓延到了現實生活中。
近期一場庭審中,一位加密貨幣億萬富翁回顧了自己去年遭遇的一起綁架未遂案。攻擊者通過GPS跟蹤、僞造護照和一次性手機等手段掌握了他的行蹤,趁其上樓時從背後發動襲擊,企圖用袋子套住他的頭部並強行控制。幸運的是,這位富翁咬掉了對方一截手指才得以脫身。
隨着加密資產價值不斷攀升,針對加密用戶的現實世界攻擊也愈發頻繁。本文將深入剖析這類攻擊手法,回顧典型案例,梳理背後的犯罪鏈條,並提出切實可行的防範與應對建議。
何爲"扳手攻擊"
"扳手攻擊"這一概念源自一幅網路漫畫,描繪了攻擊者不使用高深技術,而是通過一把5美元的扳手就能迫使受害者交出密碼的場景。這種攻擊方式不依賴技術手段,而是通過威脅、勒索甚至綁架等現實手段,迫使受害者交出密碼或資產。
典型案例回顧
今年以來,針對加密用戶的綁架案件頻發,受害者涵蓋項目方核心成員、意見領袖乃至普通用戶。
5月初,法國警方成功解救了一位被綁架的加密貨幣富豪的父親。綁匪索要數百萬歐元贖金並殘忍切斷其手指,以施壓家屬。
1月,某硬體錢包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及其妻子在家中遭到武裝襲擊,綁匪同樣砍斷其手指並拍攝視頻,要求支付100枚比特幣。
在紐約,一位意大利籍加密投資者被誘騙至一處別墅,遭到長達三周的囚禁和折磨。犯罪團夥利用電鋸、電擊裝置和毒品實施威脅,甚至將他懸掛在高樓頂層,逼迫其交出錢包私鑰。
5月中,一家加密交易平台聯合創始人的女兒和年幼孫子在巴黎街頭險些被強行拖入一輛白色貨車。幸虧路人及時幹預,才避免了悲劇發生。
這些案件表明:相較於鏈上攻擊,線下暴力威脅更爲直接、高效,且門檻更低。攻擊者多爲年輕人,年齡集中在16至23歲之間,具備基本的加密知識。據法國檢方公布的數據,已有多名未成年人因涉入此類案件被正式起訴。
除了公開報道的案件,安全團隊在整理受害者提交的信息時,也注意到部分用戶在線下交易時遭遇對方控制或脅迫,導致資產受損。
此外,還有一些並未升級爲肢體暴力的"非暴力脅迫"事件。例如攻擊者通過掌握受害者的隱私、行蹤或其他把柄進行威脅,逼迫其轉帳。這類情況雖然未造成直接傷害,卻已觸及人身威脅邊界,是否屬於"扳手攻擊"的範疇,仍值得進一步討論。
需要強調的是,已披露的案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許多受害者因擔心報復、執法機構不受理或身分暴露等原因,選擇沉默,這也讓鏈下攻擊的真實規模難以準確評估。
犯罪鏈條分析
綜合多起典型案件,我們總結出扳手攻擊的犯罪鏈條大致涵蓋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攻擊者通常從鏈上信息入手,結合交易行爲、標籤數據、NFT持有情況等,初步評估目標資產規模。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羣聊、公開發言、意見領袖訪談,甚至部分泄露的數據也成爲重要輔助情報來源。
確定目標身分後,攻擊者會嘗試獲取其現實身分信息,包括居住地、常去地點及家庭結構。常見手段包括:
一旦控制目標,攻擊者往往採用暴力手段,迫使其交出錢包私鑰、助記詞及二次驗證權限,常見方式包括:
獲得私鑰或助記詞後,攻擊者通常迅速轉移資產,手段包括:
部分攻擊者具備區塊鏈技術背景,熟悉鏈上追蹤機制,會故意制造多跳路徑或跨鏈混淆以規避追蹤。
應對措施
使用多簽錢包或分散助記詞等手段,在面對人身威脅的極端場景中並不實用,往往被攻擊者認爲拒絕合作,反而激化暴力行爲。針對扳手攻擊,更穩妥的策略應是"有得給,且損失可控":
結語
隨着加密行業快速發展,了解客戶(KYC)與反洗錢(AML)制度在提升金融透明度、防控非法資金流動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但在執行過程中,尤其是在數據安全與用戶隱私方面,仍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平台爲滿足監管要求所收集的大量敏感信息(如身分、生物識別數據等),一旦保護不當,便可能成爲攻擊突破口。
因此,我們建議在傳統KYC流程基礎上,引入動態風險識別系統,減少不必要的信息收集,以降低數據泄露風險。同時,平台可接入專業的反洗錢與追蹤平台,輔助識別潛在的可疑交易,從源頭提升風控能力。另一方面,數據安全能力建設同樣不可或缺,借助專業的紅隊測試服務,平台可獲得真實環境下的攻擊模擬支持,全面評估敏感數據的暴露路徑與風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