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獨家活動: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4,000 枚 $PUBLIC 獎勵池!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PUBLIC)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可爲分析、教程、創意圖文、測評等)
添加話題: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如質押記錄、領取頁面等)
🏆 獎勵設置(總計 4,000 枚 $PUBLIC)
🥇 一等獎(1名):1,500 $PUBLIC
🥈 二等獎(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獎(5名):每人 200 $PUBLIC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相關性、清晰度、創意性)
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
📄 注意事項
所有內容須爲原創,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
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
技術中立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演進與應用探析
技術中立原則的演進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
近年來,多起案件涉及程序員或技術團隊因提供技術服務而被追究刑事責任。這些案件的共性在於,能否以"技術中立"爲由爲當事人爭取從輕、減輕處罰甚至無罪。本文將從典型案例切入,系統梳理技術中立原則的歷史沿革與司法演進,分析中國法律體系下該原則的適用態度及裁判標準,並探討其在刑事案件中的辯護思路及法律邊界。
技術中立原則的起源與發展
技術中立原則最早源於美國專利法中的"普通商品原則"。1984年美國最高法院在"索尼案"中借鑑該原則,認定索尼錄像機因具"實質性非侵權用途"而不構成幫助侵權。這一規則後來被稱爲"索尼規則"或"技術中立原則"。
2005年的Grokster案確立了"積極誘導規則",重塑了技術中立原則的適用邊界。該案突破了索尼規則的機械適用,確立了"意圖標準"在技術中立抗辯中的核心地位。
20世紀90年代,隨着P2P文件共享等技術發展,1998年美國頒布《數字千年版權法案》,引入"避風港原則",爲網路服務提供商提供版權侵權責任的豁免機制。
技術中立原則在我國的發展與適用
在我國,技術中立原則貫穿於互聯網監管、知識產權及電子證據規則等多個領域。2006年制定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引入了"避風港原則"和"通知+刪除"原則。同時,對"避風港原則"進行了例外補充,即"紅旗原則"。
在典型案例中,"愛奇藝訴大摩網路廣告屏蔽不正當競爭案"和"泛亞公司訴百度音樂盒侵權案"都涉及技術中立原則的適用。法院在判決中考慮了技術提供者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行爲。
技術中立原則在知識產權領域有廣泛適用,但在刑事司法領域,其適用空間和邊界仍需進一步探討。這涉及到如何在保護技術創新和防範犯罪之間尋求平衡,是一個復雜而富有挑戰性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