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广场【Gate Travel 旅行分享官召集令】
广场家人们注意啦!Gate Travel 已经上线~ 机票+酒店一站式预订,还能用加密货币直接付款 💸
所以说,你的钱包和你的旅行梦终于可以谈恋爱了 😎 💕
现在广场开启 #GateTravel旅行分享官# 活动,邀你来秀旅行灵感 & 使用体验!💡
🌴 参与方式:
1️⃣ 在【广场】带话题 #Gate Travel 旅行分享官# 发帖
2️⃣ 你可以:
你最想用 Gate Travel 去的目的地(私藏小岛 or 网红打卡点都行)
讲讲用 Gate Travel 订票/订酒店的奇妙体验
放放省钱/使用攻略,让大家省到笑出声
或者直接写一篇轻松的 Gate Travel 旅行小故事
📦 奖励安排,走起:
🏆 优秀分享官(1 名):Gate 旅行露营套装
🎖️ 热门分享官(3 名):Gate 旅行速干套装
🎉 幸运参与奖(5 名):Gate 国际米兰旅行小夜灯
*海外用户 旅行露营套装 以 $100 合约体验券,旅行速干套装 以 $50 合约体验券折算,国际米兰旅行小夜灯以 $30合约体验券折算。
📌 优质内容将有机会得到官方账号转发翻牌提升社区曝光!
📌 帖文将综合互动量、内容丰富度和创意评分。禁止小号刷贴,原创分享更容易脱颖而出!
🕒 8月20 18:00 - 8月28日 24:00 UTC+
AI机器金融时代:区块链赋能非人类智能体的经济自主
AI 需要区块链吗?探索机器金融的新可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从内容生成到代码编写,从智能客服到算法交易,AI 正逐步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参与者。与此同时,Web3 领域也在积极探讨 AI 与区块链结合的潜力。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AI 本身是否需要区块链技术的支持?
当我们将 AI 视为一个逐渐脱离人类控制、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参与者时,我们会发现它在现有金融体系中面临诸多障碑。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是根本的结构性问题。传统金融体系从设计之初就不是为机器准备的。
金融系统的人本设计与 AI 的格格不入
现代金融系统的基石是账户体系。无论是开设银行账户、购买基金还是使用支付服务,都离不开身份认证这一关键步骤。用户需要提供身份证明、居住地址证明、联系方式,有时甚至需要进行面对面视频验证以完成 KYC 审核。这些流程的核心目的是确认用户是一个具体、可识别、具有法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然而,AI 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它没有国籍、身份证或税号,更不具备签字能力或法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 AI 无法开立银行账户、注册公司,也无法独立成为合同主体或交易对象。简而言之,AI 在现有金融体系中是一个"非人类幽灵",缺乏金融人格。
这不仅仅是哲学层面的思考,而是实际系统运作中的边界问题。如果让一个 AI 代理去购买服务器使用权、调用 API 接口,甚至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它首先需要一种支付方式。而任何合规的支付方式背后都必须绑定一个"人"或"企业"。只要 AI 不是某个实体的附属工具,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它就注定无法融入这套体系。
区块链:为机器打开的金融之门
区块链系统与传统金融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关心用户的身份。无论你是人类、脚本程序还是永久在线的自动化智能体,只要能生成一对私钥和地址,就可以在链上进行收付款、签署智能合约、参与共识机制。
换言之,区块链天生就适合"非人类用户"参与经济活动。
想象一个部署在区块链上的 AI 模型:它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存储获取数据,利用去中心化算力市场获取运算资源,完成任务后通过智能合约收取报酬(以稳定币结算)。这整个过程不需要中心化平台撮合,不需要银行卡验证,也不需要任何"人"介入。
这看似未来科幻,但实际上已经在一些项目中初见端倪。一些前沿项目正在探索 AI Agent 如何在链上拥有"经济身份",如何为其他 Agent 提供服务,如何自主完成交易和协调。这种"机器对机器(M2M)"的经济形态已从概念阶段进入实际测试阶段。
在这种模式下,AI 不再是一个依赖人类输入的模型,而是一个能够自主获取资源、提供服务、获取收益并再投资自身的循环体。它不需要人类签发工资单,而是在链上拥有自己的收入来源。
传统金融系统的局限性
传统金融系统之所以难以适应这种场景,是因为它的整个基础设施都是围绕"人类行为"的假设设计的。
在传统支付体系中,交易流程需要人发起、人批准、人监管。清算流程依赖银行间的信任和监管协调。风控逻辑关注的是"谁"在做什么,而不是"这个程序是否稳定"。很难想象一个 AI 钱包通过人脸识别开通银行账户,也无法期待 AI 模型完成对监管部门的报税申报。
这导致所有与"非人类用户"相关的交易,在传统金融系统中都需要"挂靠"一个人或公司来操作。这不仅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存在巨大的责任风险:当 AI 造成损失时,责任由谁承担?当它盈利时,税收如何征收?这些问题在当前体系下都没有明确答案,而在区块链上,至少我们有了技术层面的可能性。
稳定币:AI 世界的"硬通货"
对 AI 来说,稳定的结算货币比单纯的支付能力更为重要。当一个 AI Agent 调用另一个模型或购买数据 API 服务时,它更希望以"稳定价值单位"进行交换,而不是高度波动的加密资产。
稳定币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既能在链上自由流转,又能保持价值稳定,是 AI 世界的"硬通货"。
目前,一些项目已开始尝试让 AI 之间的服务调用通过稳定币实时结算,从而形成一个无需"人为批准"的低摩擦经济系统。随着链上稳定币流动性的提升,AI 可以直接从任务中赚取收益,再用这些收益购买新的服务模块或运行资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治型机器经济体。
AI 的"链上法人"形态:未来可期
未来,某些 AI 系统可能不再依附于特定公司或研究机构,而是以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或链上协议的形式存在。
这些 AI Agent 将拥有自己的资金池、社区治理机制和链上身份系统。它们无需法定注册,也不在某个国家备案,却可以服务用户、接收支付、发起诉讼、发布协议更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法人"或"AI 法人"。
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博弈将以智能合约为基础,以加密货币为媒介,以链上规则为秩序。它们之间可能没有感情,但有激励;没有权利义务,但有代码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加密货币不再是某种投机资产,而是 AI 之间信任的底层协议。
风险与挑战:任重道远
尽管前景光明,但我们还面临诸多挑战。
AI 钱包的密钥托管、模型滥用造成的经济损失、链上身份的可验证性、跨境 AI 主体的法律适格性、算法行为的伦理边界,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新难题。
更现实的是,我们现有的法律系统和监管框架几乎没有为"非人类行为者"提供路径。AI 不能起诉别人,也不能被起诉;不能纳税,也无法享有财产权;一旦失控或被攻击,责任归属和追责机制都还没有明确。这一切都需要新的法律构架、社会共识和技术治理手段来应对。
但至少,我们已经在一些先行项目中看到了希望——不是通过修补旧系统来容纳 AI,而是构建一套更适配的"机器金融基础设施"来承接 AI 的行为。
这套基础设施需要链上身份、加密账户、稳定币支付、智能合约协作和去中心的信用机制。换言之,它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系统",而是 Web3。
结语
加密货币的发展,最初是为"没有账户的人"服务,比如被金融系统排斥的群体、国家和边缘行业。如今,它可能成为"没有身份的机器"参与经济活动的唯一选择。
如果说传统金融是为人类社会构建的金字塔,那么区块链与加密货币或许正在构建一套"为机器准备的金融地基"。
AI 不一定非得拥有权利,但它必须拥有可操作的经济接口。而这,恰恰是区块链最擅长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