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基金会模式终结 新型企业架构引领行业未来

加密基金会模式的终结与新型企业架构的兴起

加密基金会曾是推动区块链网络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如今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随着美国国会新监管框架的出台,加密行业迎来了摒弃加密基金会模式、重建更有效生态系统的机会。

加密基金会模式源于早期创始人的去中心化理想主义,旨在作为网络资源的中立管理者。然而,随着监管趋严和市场竞争加剧,这一模式逐渐背离了初衷,沦为规避监管的工具。其结构性缺陷日益凸显:激励机制失衡、增长优化失能、控制权固化等。

加密基金会激励协同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神话。缺乏营利动机使其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和市场约束。相比之下,企业架构具有内生的问责机制,受市场规律约束,能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加密基金会还面临法律和经济约束,无权开发周边产品或从事商业活动。这种扭曲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相比之下,受市场约束的企业更擅长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生态。

加密基金会的运营效率也普遍较低。为满足形式化的分离要求,高效协作的团队被迫拆分,造成显著的效能损耗。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加密基金会已演变为掌控关键资源和权限的集权主体,与其初衷背道而驰。高昂的设立成本也为初创企业设置了壁垒。

鉴于此,常规开发公司为网络的持续建设与维护提供了更好的载体。公司能够更高效地配置资本、吸引人才、响应市场。

为化解公司架构可能引发的担忧,可采用以下工具:

  1. 公益公司(PBC)架构,赋予创始人法律灵活性以优先发展网络。

  2. 网络收益共享机制,为企业创设持续性激励结构。

  3. 里程碑归属机制,将代币锁仓与网络成熟里程碑挂钩。

  4. 合约保障条款,防止损害通证持有者利益的行为。

  5. 程序化激励体系,激励各类网络参与者。

两种新兴方案DUNA和BORG为实施上述解决方案提供了高效路径。DUNA赋予DAO法律实体地位,BORG则提供自治治理与运营技术。

综上所述,加密行业正从加密基金会模式过渡到更成熟的企业架构。这一转变将带来真实治理、实质协同和系统化运作,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SelfCustodyIssuesvip
· 08-18 10:33
监管加码 哪还玩得下去
回复0
丧钱喵vip
· 08-15 14:06
早该结束了!!!
回复0
熊市抄底人vip
· 08-15 14:04
这种套路看多了吧
回复0
SelfMadeRuggeevip
· 08-15 13:51
真理还得靠市场说了算
回复0
GateUser-afe07a92vip
· 08-15 13:45
哎 还是玩明牌好
回复0
ETH三明治侠vip
· 08-15 13:39
监管来了基金会就傻眼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