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所:穩定幣未來的發展方向?

robot
摘要生成中

作者:John deVadoss,來源:Coindesk,編譯:Shaw 金色財經

摘要

  • 《GENIUS法案》將對價值2600億美元的穩定幣市場進行監管,並將其納入美國金融體系
  • 人們正在考慮爲穩定幣設立清算機構來管理贖回風險並提供監管監督
  • 主要金融機構正在探索發行穩定幣,利用其清算專業知識作爲競爭優勢。

隨着《GENIUS法案》的預期通過,價值2600億美元的穩定幣市場即將成爲美國金融體系正式受監管的一部分。

下一步是制度化,將經過時間考驗的清算所模式引入代幣化貨幣的世界。

爲何清算至關重要

傳統的清算所,正式名稱爲中央清算對手方,位於買方和賣方之間,對沖風險敞口,收取保證金,並在成員違約時分擔損失。這種基礎設施在正常情況下平淡無奇,但一旦出現問題,它就會成爲一道防火牆,防止局部衝擊演變成系統性風險。鑑於這些機構具有“過於中心化而不能倒閉”的特徵,金融穩定委員會在 2024 年制定了新的全球標準,以確保其有序解決。

全球範圍內,穩定幣登場。它們承諾按一比一贖回,但交易卻在無國界的區塊鏈上進行,流動性可能瞬間消失。如今,每個發行方都是自己風險的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而贖回需求恰恰在資產市場最無情的時候堆積起來。穩定幣清算所將匯集這種贖回風險,強制實行實時保證金制度,並爲監管機構提供一個數據控制面板和危機幹預工具箱。

可以肯定的是,許多人會認爲清算所與去中心化的金融體系格格不入,但通過《GENIUS法案》,華盛頓特區和華爾街正在向穩定幣行業發出信號,要求其效仿。

國會已經推動這樣做

在《GENIUS 法案》第 104 條中有一項隱晦的對中央清算的支持:穩定幣儲備若要包含短期國債回購,該回購必須經過中央清算(或者交易對手必須通過類似联准会的壓力測試)。

這小小的條款播下了一顆種子。一旦發行方必須通過清算所來管理自身的抵押品,將該模式擴展到代幣本身只是思維上的小小跨越——尤其是在日內結算窗口從數小時縮短至數秒的情況下。

華爾街看到了機會

每年處理3.7萬億美元證券的美國存管信托及清算公司(DTCC)於6月確認,正在“評估”發行自有穩定幣的方案。與此同時,由美國最大的幾家銀行組成的聯盟——清算所實時支付網絡的支持者——也在探索聯合發行一種由銀行支持的穩定幣,並明確表示其清算專業知識是其競爭優勢。

無論是這兩家機構中的任何一家,還是其他尚未公開宣布的機構,隨着其相關業務的推進,它們推向市場的風險管理架構很可能會成爲主導藍圖。(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近期都表示,它們希望發行自己的穩定幣。)

新的治理模式正在形成

國際清算銀行本月表示,穩定幣仍未能通過健全貨幣的檢驗,若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可能會引發儲備資產的“拋售潮”。如果一家大型機構加入清算所後出現問題,其違約規模可能會超過保證金資金規模,從而給納稅人帶來“大到不能救助”的問題。治理模式可能會形成一套定制框架;設計一份能令關注跨境溢出效應的國際監管機構滿意的章程,需要像巴塞爾委員會那樣進行多邊討價還價。

穩定幣清算所如何運作

  1. 會員資格與資本 - 發行方(以及可能的主要交易所)將成爲清算會員,提供高質量的抵押品,並支付違約基金評估費用,就像今天的期貨經紀商一樣。
  2. 淨額結算 - 清算所將維護綜合的鏈上帳戶,每區塊將雙邊流動淨額結算爲單個多邊淨額結算頭寸,然後通過在會員之間轉移穩定幣(或代表儲備資產的代幣)進行最終結算。
  3. 贖回窗口 - 如果贖回隊列超出預設閾值,該設施可以按比例支付或拍賣抵押品,減緩資金外流速度,以便有序出售資產。
  4. 透明度與數據 - 由於每個代幣轉移都會觸及清算所的智能合約,監管機構將獲得實時的系統性風險敞口綜合帳本 - 這在當今分散的資金池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美國國會正在將儲備和披露規則編纂成法。華爾街正在準備資產負債表的分量。而全球標準制定者已經在草擬解決方案。

在早期階段,預計加密貨幣將主要應用於一些特定的機構細分場景——抵押品流動性、隔夜融資——從而爲機構節省日內流動性,並爲联准会提供公共產品風險防護。如果加密貨幣聯盟不介入,傳統金融 (TradFi) 式的清算機構將佔據主導地位。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